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博野县 > 博野县经济 > 红色博野十记翻身记一澎湃在线

红色博野十记翻身记一澎湃在线

发布时间:2023/3/16 19:33:41
                            

前言

博野县是革命老区,深厚的底蕴使红色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交织成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画卷。传承历史就是传承爱党、爱国、爱家的思想情怀,了解历史我们才能够深刻领会党的初心和现在肩负的历史使命。在举国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中共博野县委宣传部策划,我县地方文化学者郑文林历时50个日夜,选取博野近代革命历史中的十个关键词,记述从年左右到年博野儿女投身救国救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历程,尤其是真实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在那个血与火的特殊年代,博野人民英勇智慧、坚贞不屈、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作者:郑文林播音:杨革军

翻身记

(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博野县成为解放区,社会局面安定下来。领导人民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成为县委、县政府的首要任务。此时,地主、富农占有大量耕地,全县人口中九成以上是缺地、少地的农民,他们的生产、生活非常艰难,贫雇农更是缺吃少穿。

年11月,南小王村党支部书记郭玉深受苏联集体农庄的启发,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决生产力落后、贫富不均、土地和劳动力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他和农会主任罗老静、副主任仲老文经过反复商讨,决定成立农业合作社,名为“五一社”。他们制定了章程,说明合作社的宗旨、社员权利和义务,仔细商定分红、记工、评工等制度,根据土地和劳动出工,按比例分配收入,照顾各方利益。不到两个月,37户位农民加入合作社。富裕社员刘耀宗不计个人得失,把自己的多亩地、一辆大车和两匹骡子都交到合作社。社员们有地的出地,无地少地的出劳动力,生产工具统一调配使用,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合作模式,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劳动效率大幅提升。当年夏收,合作社获得了大丰收,社员的生产、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五一社”是博野农民在生产工具落后、土地和劳动力不均衡的情况下,开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探索,是冀中地区农业生产集体化最早的尝试之一。“五一社”的成功受到冀中行署的重视,行署主任罗玉川、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主任黄敬、柯庆施等到“五一社”实地考察调研,对这种新的经营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来源:博野融媒

原标题:《翻身记(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yezx.com/byxjj/1202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