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博野县是革命老区,深厚的底蕴使红色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交织成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画卷。传承历史就是传承爱党、爱国、爱家的思想情怀,了解历史我们才能够深刻领会党的初心和现在肩负的历史使命。在举国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中共博野县委宣传部策划,我县地方文化学者郑文林历时50个日夜,选取博野近代革命历史中的十个关键词,记述从年左右到年博野儿女投身救国救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历程,尤其是真实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在那个血与火的特殊年代,博野人民英勇智慧、坚贞不屈、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作者:郑文林播音:杨革军
救亡记
(二)
在国民党军政人员溃逃后,冀中各县政权相继瓦解,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博野民军树起守土抗战的大旗后,接管博野县政权,初步稳定了社会局面。但是,在危亡的社会局势下,旧政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博野民军司令张仲瀚出面,召开全县士绅乡民代表大会。大会决议成立博野县抗日民主政府,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组成县政权。月底,中共博野县委成立,统一领导全县抗日救亡运动。县委、县政府积极发展群众抗战组织,动员青壮年参军,组织训练民兵,站岗放哨,锄奸反特,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向全县人民提出号召:“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枪出枪,有物的出物,一切为了支援抗战。”县委、县政府根据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改善民生、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优待军烈属等政策,调节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统筹统支,保证抗日经费,支援抗日救亡,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多年来与上级失掉联系的的共产党员纷纷来到县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成立了博野县各界人民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文化界抗日建国会等群众抗日组织。这些组织成立后,以党员为骨干组成宣传队,深入农村,开展抗战救亡宣传。他们在全县恢复农村小学,并以小学为依托,培养基层骨干,组建村政权,动员民众参军参战。很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全县活跃起来,激发了全县人民的抗战救亡的热情。
年5月,县委根据上级关于成立党领导下的抗日政权的指示,对县、区、村政权进行改造,加强党对县、区、村政权的领导。
随着抗战形势日益紧迫,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将北杨村四存中学的围墙及高大建筑物、县城部分城墙拆除,在交通要道挖沟破路,在各家各户挖地洞,藏粮食,在敌人到来之前坚壁清野。
日寇攻占博野县城后,县委、县政府机关转移到潴龙河以东,继续领导全县人民坚持抗战。
来源:博野融媒
原标题:《救亡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