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便民信息/商务合作/有奖爆料
-
明日通报
明天11月23日周二农历十月十九
安国今日信息提醒您注意天气变化
明天晴,-5-10度
明日限号1和和6
zho
道不尽的伍仁桥
杜志猛
明朝成化年间(-年),浙江慈溪人童潮任祁州知州,爱民如子,政绩颇多。童潮多次游巡磁河两岸,伍仁桥的景美、人和、百业兴旺,童潮最是满意。
夏初的一天,童知州又一次来到伍仁桥。商贸繁荣、人丁兴旺、民风淳厚的伍仁桥让童知州欣喜于怀,赋《磁河》诗一首:雨歇磁河上,新添万倾波。清涵双岸柳,暖浸半汀莎。天外浮青练,风前漾绿罗。观澜无垠趣,又听濯缨歌。
因水而生
磁河古称磁水,发源于山西省荡回山,经正定、藁城、无极、深泽入安国界,流经伍仁桥处,河槽渐深而宽阔。
先民逐水而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散居在磁河岸边。
一代代先民耕作、渔猎于斯,祖传宗续,看惯了朝代更迭,沐浴着时代风雨。
曾经见过曹操远征辽西单于蹋顿的烈烈大纛,曾经在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和晋王李克用的厮杀中战战兢兢,也曾欢呼宋太宗赵光义征太原凯旋而归……
宋熙宁年间(-年),为绝河患,始筑磁河大堤。从明洪武到永乐,半个多世纪中,从山西东迁的队伍里,有那么一支家族沿着磁河、沙河几经辗转,一路走来,老族长带着族人站在了千里大堤上,放眼望去,垂柳布满的堤坡下,是滚滚东流的磁河水,河两岸沃野极目,散居河岸的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队伍里乳牙少儿首先欢呼起来:这就挺好!这就挺好!
伍仁桥一带又多了几十户人家,磁河畔又热闹了许多。
伍仁桥因水而生,磁河是伍仁桥的天命和根脉。
缘桥而兴
伍仁桥幸运地坐落在从南京到北京的官道上。明正统年间(-年),磁河上虽是木桥相接,但伍仁桥驿站已经通关南北,贩夫走卒不辍,客旅足迹相接。
明万历二十六年(年),朝廷敕赐在磁河上修五拱石桥。
沿着官道,右都御史王应蛟携帑银一路南下,郑贵妃所住乾清宫的御马监太监王朴奉旨督建,保定知府汪治、祁州知州黄道亨亲力亲为,召祁州子民,采曲阳峭壁山石,聚雕刻能工巧匠。
滚滚磁河水撼不动高桩立木,飒飒秋风吹不散凿石齑粉,撑橹运料的队伍里有来自伍仁桥的船夫,纤夫的号子声里,有伍仁桥铿锵的土语。
明万历二十九年(年),五拱石桥盘踞在碧波之上,名为“万寿桥”,俗唤“贵妃桥”。“伍仁桥”不胫而走,声名远播。
桥利行人来往,商船桥东停泊,货物依桥上下。明万历三十年(年),贵妃桥东的停泊点建起码头。
虹架石桥呈祥瑞,龙行长河腾盛景。如果说磁河是伍仁桥人的根,那么桥便是伍仁桥人的运。
早就有长河奔流东西,又增石桥飞架南北。渔舟唱晚中的磁河里客旅大增,南北通衢官道上货运更忙,水路旱路交汇点上的“伍仁桥”商贸日兴。
聚商致盛
远海的食盐、白洋淀的苇席刚刚卸完,堆满了码头,顾不上歇歇脚,船工们又开始了忙碌:家纺的土布打好了包装;小白嘴山药垛满船舱;纤夫的号子声里,一袋袋紫皮大蒜在船上摇摇晃晃……
明朝中期,伍仁桥商业已成繁荣之势。清光绪三十三年(年)伍仁桥设立集市后,规模和影响迅速辐射到周边村庄和县城。“鼓紧打,锣慢敲,祁州南边有个伍仁桥”传唱周边百里。
遥想光绪年间的伍仁桥,“四九”大集上人山货海,大街两侧南北货物集散,街巷角落各路客商遍布。
来自白洋淀的芦苇摆满东门外,天津的哥们儿开起盐店,本地人的粮食、土布线子、瓜果李桃、木柴、草糠摆满了整条东街,兜售黍米面薄饼煎小鱼的安新、博野师傅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三月的庙会上,更是热闹非凡,从天津、白洋淀、保定、高阳、山西、邢台等地来的客商从水路、陆路云集此地……
内蒙古运销大牲口的老客来了,蠡县买卖驴牛的商贩来了……
南北大街上有推车的、担担的、骑马的、坐轿的……
东西大街上高台摆开对台戏,人头攒动处是耍把式的、卖艺的、说大鼓书的,孩子欢呼雀跃,围住了演皮影的、吹糖人的……
卖中药材的、炸油条的、打烧饼的、做干粉菜的、吹糖人的吆喝声唱和其间……
卖酵面卷子师傅架起白花环缀的罗圈幌,剃头师傅挂起白布帘,南、北当铺高高悬起“当”字牌,茶楼竖起“茶”字旗……
大娘大婶们聚集在大槐树旁,围定了束鹿师傅的镟床子,时紧时长的镟锭子声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
大闺女、小媳妇们说说笑笑,挤在“玉德号”大柜台前挑选着日杂百货……
小小子、小丫头从大槐树深深的洞里钻进钻出,争执着谁前谁后……
长袍马褂的行商坐贾从银通钱庄、顺和银号里进进出出……
偶然间,南当铺、北当铺又传出“虫吃鼠咬,破棉烂袄一件”的大嗓门吆喝。
有人就有商,商聚百业兴。伍仁桥人立有天运,兴凭地利,盛借人和,一路走来,经过多少年的积累,伍仁桥人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
桥上精神
伍仁桥人都愿意说自己是“桥上”的,简单朴实的称呼里包含着一种来自桥上精神的自信:商兴于公平城信,业盛于包容共赢,人成于执着坚韧。
大集上交易大牲口,偶遇买主钱不凑手时,外地的卖主更愿意“兑”给伍仁桥当地经纪人。当买主赖账时,伍仁桥的经纪人跑了多少次腿、赔了多少人情、垫付了多少银钱,我们今天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他们收获了天地间比金钱更金贵的信誉。
宋小旦、李同助带着伍仁桥村打井队无论走到安平县哪个村子,都把“诚信做人”的伍仁桥民风带到哪里,安平县里河村和伍仁桥村通过打井建立的深厚友谊,世代传承。
“伍仁桥的朋友大摆手”传遍方圆上百里,简单的摆手是温暖的问候,也是友善相交的礼节。
商业繁荣促进了人口聚集,客商来往渐融信义之道。桥上精神,是一个“信”字。
利万物而不争的水是伍仁桥的根,从伍仁桥建村时,包容共赢就融入了伍仁桥人的血脉。清朝初年,伍仁桥已成“祁南雄镇”,村中姓氏已增加到35个。
明清时的伍仁桥设立土布纺织局,改革开放后近千人把花布卖到全国各地。
《安国市志》记载:21世纪初期,伍仁桥纺织企业45家,形成了纺纱、织布、印染纺织产业链,年产值数亿元,周边村镇的余人在这里工作、生活,成为伍仁桥村的新居民。
今天,伍仁桥村建起的纺织小区、龙鼎小区里,住着来自周边几十个村子的老乡。
正月十五庙会上,数十个村子敲架鼓的、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耍狮子的,不约而同齐聚在伍仁桥大街上,和伍仁桥人同绘一幅盛世锦绣。
伍仁桥人突破小农思想的桎梏,一次次合作,一次次集中资金办大事,一次次迎来大发展。桥上精神,是一个“容”字。
金末元初,邻村的关汉卿,曾踱步在千里大堤上遥望星空,也曾被磁河岸边的苇缨激发灵感。关汉卿文化植根于伍仁桥民众心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伍仁桥人。
清末,宋荫桐、宋汝彬父子,遍访祁州风土人情,描画村落和河道走向,终成《安国县新志稿》《安国县新志稿续》。我想,安国知县拿起新志稿时,对志稿啧啧称叹的表情中应该包含了对伍仁桥人执着精神的肃然起敬。
伍仁桥人最早成立的运输车队,把安国的中药材、伍仁桥的白坯布、奉伯的土烟叶、流昌的笨土猪运往全国各地的路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伍仁桥人在异国办起纺纱厂,他们挂在嘴边的伍仁桥土语,是否会让人家忍俊不禁?
村民李小波带着老乡们在北京承包了几十层高楼的大工程,登峰慈善基金会把资助钱送到了贫困老乡们的家中……
经商有大成、立言传后世,成而施善举。桥上精神,是一个“韧”字。
伍仁桥村周边的十几个村子有种怪现象:离开了伍仁桥,当被问及是哪里人时,不管是不是伍仁桥村的人,往往脱口而出:我是伍仁桥的。口气不容置疑,神态小有自豪,总让外地人啧啧称羡。
伍仁桥人杰地灵,是一方风水宝地,是千里大堤下面的一个小村落,是方圆十几个村子的统称,更是一种诚信做人、合作兴业、包容共赢、不懈追求的精神。
伍仁桥故事说不完,伍仁桥精神道不尽。
为了方便大家,安国今日信息平台新建二手物品交流群,需要二手物品转让、二手车转让及其他需要转让的可以加入群聊,需要发布到平台的可以添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