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博野县 > 博野县习俗 > 我醉乡土博野吃年糕

我醉乡土博野吃年糕

发布时间:2018/1/27 12:15:55

年糕

小时候,真正的年味,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从这一天,一直到年三十,家家户户大多在忙着准备过年的食物。“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推碾子;二十六,称肉;二十七,杀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不停手;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这首祖辈流传的儿歌,大多数人是在这些日子学会的。从腊月二十六开始,蒸馒头、蒸年糕、煮肉、蒸团粉糕,要连着忙活好几天。博野最传统的习俗,是要准备出足够一正月吃的熟食。年糕,就是人们最喜爱的年节食物之一。

做年糕的主要食材,是黍子面。黍这种农作物,在古代文献中也叫“稷”,曾是古代北方的五谷之一。黍子,就是稷的种子。黍子面微黄,蒸出的年糕极黏,口感细滑糯软,吃在嘴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香甜,只有黍子面才会有这种独特的味道。

早年磨面的工具不是石磨就是石碾。收获的黍子要先拿去磕皮,也就是去掉皮,得到的就是黏米。磨面之前要浸料,烧半锅开水,待晾到温度合适,倒入黏米浸一下,捞出来沥尽水,放入笸箩晾凉。大约十几个小时以后,上磨或碾推成面,用细箩筛下来,随推随筛。面越细,蒸出的年糕越好吃。这样做黍子面费工费时。后来磨面机出现了,这种古老的工艺淘汰了。但是蒸出的年糕香味变淡了,口感也稍粗粝了许多。

蒸年糕除了黏米面,还要放提前准备好了的红小豆和红枣。为了增加甜度,还要放适量白糖。不管是红小豆,还是红枣,都要精挑细选,有虫眼儿的,发霉的,长得瘪的,都得挑出去,不能用。红小豆要提前煮熟,越酥软越好。和黍子面要用开水。大瓦盆里的黍子面中间挖出个坑,滚开的水倒进去,迅速将周围的干面攒起来盖好,焖一下,然后用筷子搅匀。这个过程叫泼面,火候全凭经验,开水只能一次性加足,多了少了都影响口感和味道。然后掺入红小豆和红枣,将面和均匀。

灶台里干柴烧旺,大铁锅里半锅水滋滋地冒着热气。箅子入锅,上面铺开屉布,为了蒸熟后好出锅,屉布上面刷上一层油。用手从瓦盆里挖出一块面,拍成长圆的扁面团,一个一个均匀地码到锅里的箅子上,面团与面团之间留有空隙,不然就会阻挡锅里蒸气上升,容易夹生。摆满面团,盖上锅盖,大火蒸熟。出锅时,满箅子的面团都瘫软粘连,整个箅子上就是一大块年糕。稍微晾一下,用锅铲切成方块,一块块铲出来,晾凉,就可以长时间存放了。蒸年糕,锅盖用高粱秸杆做的最好,轻巧,透气,表面不会产生沥水。如果用现在流行的铝锅盖,水蒸气在锅盖里层表面形成的蒸馏水会顺着锅边流下去,把贴边的年糕给破坏了。

蒸年糕时,只有经验丰富的主妇能精确地把握泼面的火候,以确保面团既不会瘫软粘连,蒸出的年糕也不发干。因为呈窝头状,所以也叫“粘窝窝”。

过了正月初一,农家每顿饭里都有年糕的身影。存好的年糕上锅蒸一下,热乎乎黏糊糊,只能用筷子夹着吃,不能用手拿。吃在嘴里香甜糯软。那种滋味,不仅仅是年糕的美味,还是一辈子无法忘怀的乡愁。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郑文林

本期编辑:邓伟娜郭瑞霞庞里地

审阅:孔淑茵程秀然贺景娣李静王淑英

征稿我醉乡土

深入挖掘博野历史,传播乡土文化。博野数千年往事钩沉、无数古今名人、妖娆的民间传奇、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尽在“我醉乡土”逐一展现。

投稿须知:

1.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yezx.com/byxxs/188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