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盘点史上谁在装糊涂,谁耍小聪明?(之三)
历史上不乏耍小聪明栽跟头的人,也有不少大智若愚,人生通达的人,咱们来见识下。
1赵广汉揣摩上意得罪贵戚被斩
赵广汉(?-前65年),西汉中期官员,河北博野人,从郡吏、平准令、阳翟令、京辅都尉、一路升为守京兆尹,后为颍川太守和京兆尹,他精明干练,严于吏治,被誉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赵广汉的光辉事迹主要有:
守京兆尹任上,顶着压力,处置贪渎豪强杜建。
公元前73年,赵广汉任颍川太守,任上发明了举报箱。
治理颍川,使颍川面貌焕然一新。
善于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问牛知马”成语源于此君。
京兆尹任上,妥善处置苏回绑架案,让劫匪叹服,自认为“死无所恨!”。
可以说前面赵广汉都凭借杰出才能,在官场混得顺风顺水,后来却因误判形势,错招频出,一路走霉运,公元前65年,被腰斩。
咱们来看看,他都有哪儿些昏招。
据《汉书》记载,霍光执政时,赵广汉巴结霍光,一路官路享通,霍光死了,赵广汉就揣摩皇帝汉宣帝想法,认为皇帝可能会打击霍氏家族,以霍家有非法酿酒、非法屠宰嫌疑为借口,亲自带人打砸了霍光儿子霍禹之家,此时,霍光女儿还是皇后,皇帝被霍氏一直欺负,内心确实对赵广汉很满意,就特意只召见并向赵广汉询问情况,赵广汉独自出风头之举,一下得罪了贵戚大臣。
后来发生一系列事情中,大家都站在赵广汉对立面,被以丞相魏相为首的权贵势力联手剿灭,最后赵广汉被腰斩。
当然赵广汉在和丞相魏相争斗中也并非正大光明,他一直采用打击报复,安插间细,揭发栽赃等下三滥手法,其死也并非绝对冤枉。
应该看到,即使霍光死了,汉宣帝打击霍氏家族,也需要充足准备,绝非一日之功,出头椽子先烂,对大势判断不准确,加上利欲熏心导致了赵广汉被杀结果。
杨朱说:“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是故贤者慎所出。”
职场,永远都需要守着一分谨慎与警醒!
2崔慎由被疑知唐宣宗隐疾,被免相
崔慎由(年-年),字敬止,河北故城人,年,出任唐宣宗宰相,两年后被罢免。
崔慎由被罢相,明面上是和大臣萧邺不和,深层原因是唐宣宗有隐疾,崔慎由不幸将其点明了。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当时唐宣宗吃方士之药,患有心躁易渴的毛病,外人都不知道,唐宣宗也不想任何人知道,对此非常忌讳,唐宣宗想建个御楼,并大赦天下,唐宣帝或者本意只想通过此举积德求福,讨个喜庆吉祥。
崔慎由觉得建御楼浪费钱财,大赦也不宜太多,最好要有个好名头,以师出有名,最好就是立太子。
唐宣帝心里犯嘀咕,崔慎由可能知道我有病,立太子是防我突然走了?他建议立太子,会不会大家都有这个想法?
虽然当时唐宣宗没表态回答,但十来天就把崔慎由免了。
崔慎由另点留史之处,就是重拾“甄别流品”,意思是考虑出身来使用人才,对于象崔慎由这样出身名门世家的人当然有利,但却会助长阶层固化,让更多有志有为人才失去上升空间,这样社会失去活力。
看破不说破是职场智慧,唐宣宗有隐疾,作为宰相的崔慎由大概率会清楚,但,他没有藏拙,结果栽跟头了。
3敬翔韬晦助朱温
朱温大家都熟悉,从逆贼硬是混成了开国皇帝,一个好汉三个帮,站在朱温身后,给予其鼎力相助的那个人叫敬翔。
敬翔(?-年),字子振,同州冯翊yì人,唐朝侍中敬晖之后,五代时期后梁大臣。敬翔喜欢读书,擅长做文案,反应敏捷,被人称为少年英才,到长安参加科考,啥也没考上,赶上黄巢作乱长安,敬翔就逃到开封,先是投靠同乡王发,后来得到朱温所识,跟着朱温鞍前马后前后长达三十多年。
敬翔是朱温智囊,朱温对他也言听计从。
敬翔作风硬朗,敬业勤勉,史书说他“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得休息”,唐昭宗时敬翔官至检校右仆射和太府卿,赐号“迎銮叶赞功臣”,朱温称帝后,敬翔为知枢密院事,为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
年6月,朱温病重,敬翔为顾命大臣,但朱友贞即位后,任人为亲,敬翔虽为宰相,但和李振等旧臣受到排挤。年,李存勖攻进后梁都城,敬翔全家自杀。
敬翔为官具有较高智慧,史书也对他给予高度评价,敬翔将归功于上放在第一位,朱温的内心想法,只有敬翔才能知道,敬翔就帮助朱温完善他所考虑不周的地方,敬翔从来不明着,不直接劝谏朱温,有不合适的地方,总是最含蓄地表达,朱温也乐意做到有错尽改,所以虽然敬翔长达三十年参与朱温核心决策,但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罗织经》说“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弗显”,敬翔的一生完全践行了这一职场法则。
有功是领导的,过错是咱们做属下的,咱们的付出全在领导功劳薄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