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博野县是革命老区,深厚的底蕴使红色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交织成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画卷。传承历史就是传承爱党、爱国、爱家的思想情怀,了解历史我们才能够深刻领会党的初心和现在肩负的历史使命。在举国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中共博野县委宣传部策划,我县地方文化学者郑文林历时50个日夜,选取博野近代革命历史中的十个关键词,记述从年左右到年博野儿女投身救国救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历程,尤其是真实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在那个血与火的特殊年代,博野人民英勇智慧、坚贞不屈、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作者:郑文林播音:杨革军
巾帼记
(三)
年5月,日寇在冀中地区发起残酷的“大扫荡”,抗战形势恶化。博野县抗日武装化整为零,隐蔽在人民群众中。县委书记王进学带领县委干部,经常活动在大北河村一带。
大北河村是有名的堡垒村,县委经常在村里刘凤琳家开会。她对待干部战士们像亲人一样,时间久了,干部们见到刘凤琳总是亲热地喊她“娘”。有一天县委在家里开会,蠡县的日伪军多人包围了大北河,干部们突围已经来不及。刘凤琳急忙对王进学说:“小学,快!领大家藏到地洞里去。”刘凤琳的老伴急忙打开墙角的地道口,干部们钻进了地道。刘凤琳刚刚掩藏好地道口,几十个鬼子、伪军就进了门,翻箱倒柜反复搜查,用脚踹,用刺刀桶,把屋里院里翻了个底儿朝天,所幸没有发现地道口。鬼子将刘凤琳老两口打得满脸是血,遍体鳞伤,逼问干部的下落,二人坚定地说不知道。刘凤琳的小儿子万敏章还是个小孩儿,鬼子把他拉扯到刘凤琳面前,抡圆了胳膊扇耳光,逼问八路军在哪儿。万敏章别看年龄小,非常坚强,他咬着牙一句话也不说。敌人一无所获,气急败坏地撤退了。干部们从地洞里钻出来,泪流满面。刘凤琳安慰大家说:“没事,孩子们,只要你们安全,我就是死了也值得。”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妇女们晚上挖地道,破路,扒电线,破坏敌人通讯;白天以做针线活、看孩子、推碾子、串门、干农活、闲聊等方式为掩护,密切监视敌人的动向,掩护干部战士的活动,保护隐蔽起来的伤员。当看到可疑人员接近时,用事先商量好的打鸡骂狗的方法传递信号。在危险时刻,她们不惜牺牲生命。很多妇女走上了抗日前线。
解村的郭巧就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的巾帼英雄。她先后担任村妇救会主任、民兵队长、区小队队长。年她率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护送县委机关干部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她和战友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将敌人的探照灯打掉,顺利完成了任务。年,她率领游击队阻击抢粮的日伪军,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抗战转入反攻后,她多次带队端炮楼,拿据点,成为博野县赫赫有名的女游击队长。
博野的广大妇女为了打败日本鬼子,立下了不朽功勋,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抗战期间,博野县先后牺牲了二十多名优秀妇女干部。付小芝、陈小遗、姜青、胡子爱、杨木文、李吉田、王大芬、吴丙兰、周灵云、马凤莲……每一个名字的后面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壮烈故事。当她们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时,除了痛骂,就是沉默,没有一个出卖自己的乡亲和同志,甚至没有半点柔弱女子的样子,她们的铮铮铁骨胜过须眉
来源:博野融媒
原标题:《巾帼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