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长沙王吴芮的真正祖源
作者:吴 朗
长沙王吴芮塑像
吴芮(?--公元前年),江西余干人。秦末百越领袖。初任番县令。后随项羽征战,因功被封西楚衡山王;后来拥护刘邦,佐汉有功,汉立后又徙封长沙王,都临湘,食邑3千户,史称长沙王吴芮。
然而,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去世,汉高祖刘邦曾赞叹:“长沙王忠,其定著令”。葬临湘,谥“文王”。
据《世说新语》、《搜神记》、《水经注》等记载,吴芮去世余年后,孙权大破长沙,命人挖吴芮的墓,取棺木用作孙坚墓的材料。打开棺椁一看,吴芮容貌衣服鲜艳如新。后来参与掘墓的老汉在寿春见到南蛮校尉吴纲,又大吃一惊,这吴纲身材容貌竟与棺中吴芮酷似无疑,一问,吴纲竟是吴芮的第16代孙。
由于吴芮墓被毁,导致墓中的随葬品及重要的文献资料不复存在。然而这位大汉开国元勋、长沙古城的创立者,集政治家与军事家于一身的吴姓历史上首位诸侯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居然无传。班固在编写《汉书》时,将散见于《货殖列传》、《诸侯王表》以及《史记》中涉及吴芮的点滴汇集成余字的小传。至于吴芮之上历代先祖的世系传承却无记载。吴芮的身世经历二千余年的时光愈发变得扑朔迷离,成为史学家及后世吴氏谱学研究者难以解读的千古之谜!
宋元以降,明清而后,爰至近世,记载吴芮的谱牒和史籍由于其发行之局限,难得一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关探寻吴芮的上溯世系的文章在华夏吴氏网等网站上相继发表,引发广大的谱学研究者极大的兴趣,掀起关于吴芮文史研究的热潮。
吴芮之上先祖的世系传承在有关谱牒上有两个不同的记载:
其一,《徽谱》(左台谱)和《赣谱》(饶州谱)记载的“诸樊---吴芮”世系衔接;
其二,《锡谱》记载的“季札---吴芮”世系衔接。
哪个世系衔接才是吴芮之上历代先祖真正的血缘传承?这个千古之谜引发了持上述两个观点的当代谱学研究者激烈的争论,辩论的双方各自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拜读过吴李才、吴忠强、吴松金等宗长撰写的研究吴芮世系的论文,我非常敬佩他们丰富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近几年笔者一直在收集、整理有关记载吴芮的谱牒史籍,对于长沙王吴芮之上历代先祖真正的血缘传承,通过静下心来深入地辨析和考证,觉得有所收获。
5年10月25日,安徽省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和交流中心正式启动了《安徽吴氏统谱》的编纂工作。长沙王吴芮的世系怎样衔接是编委会亟需讨论研究确认的当务之急。笔者多次与主编吴仲奇先生交流探讨过这个话题,仲奇先生力邀我撰写一篇论文阐明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先生之邀,不敢推辞。然笔者才疏学浅,管窥蠡测,思虑再三,决心冒昧一试,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
笔者认为长沙王吴芮的世系传承应该归属诸樊系。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因:
一.辨别吴芮归属诸樊世系还是归属季札世系的关键人物是:弥庸
《徽谱》(左台谱)和《赣谱》(饶州谱)等谱牒关于“诸樊---弥庸---吴芮”传承世系有三种记载:
1、清康熙《浮梁县志》、道光《余干县志》等地方志和当地相关族谱,吴芮是夫差的七世孙,其世次为:诸樊(19世)---阖闾---夫差---友---弥庸---句余---涉(蹶由)---申---芮(27世)
2、明崇祯《歙南吴氏族谱》、明景泰《休宁吴氏族谱》等记载,吴芮是夫差的八世孙,其世次为:诸樊(19世)---阖闾---夫差---友---弥庸---句余---子山---涉(蹶由)---申---芮(28世)
3、明万历《茂林吴氏宗谱》、清道光《宿松千一公吴氏宗谱》等记载,吴芮是夫差的十一世孙,其世次为:诸樊(19世)---阖闾---夫差---友---弥庸---句余---子山---涉(蹶由)---彰---穆---平---申---芮(31世)
虽然《徽谱》和《赣谱》等谱牒关于“诸樊---弥庸---吴芮”传承世系有以上三种记载,但是从“诸樊(19世)---阖闾---夫差---友---弥庸”的记载完全相同,弥庸是诸樊的5世孙。
《锡谱》记载,吴芮是季札的十世孙,其世次为:季札(19世)---征生---启蕃---诩---售---弥庸---句余---涉(蹶由)---申---芮(28世)。
可以看出,《锡谱》上弥庸是季札的6世孙。
查《徽谱》、《赣谱》以及《锡谱》所载的弥庸,就是《左传》、《吴越春秋》等史籍中的王孙弥庸。
吴金全宗长认为在征生世系里的“弥庸”,是吴翊的孙子,吴翊不是“王”,“弥庸”自然就不是“王孙弥庸”,“王孙弥庸”与“弥庸”不是同一人。正如太伯弟弟“虞仲”,与周章弟弟“虞仲”不是同一人一样。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从弥庸之后几代子孙名字看,《徽谱》与《锡谱》都基本相同,所以吴金全宗长的这种说法不成立。
笔者认同吴忠强宗长的看法,诸樊、季札等兄弟都是同一王族宗室,人数不多,按封建社会礼制,同一辈份,不可能有同名的人。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后人修谱时,接错了世系。
那么《徽谱》和《锡谱》究竟是谁接错了世系?关键还是出在王孙弥庸的身份上。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左传·哀公十三年》一段原文:
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余、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余,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
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这段古文里有两个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其一,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弥庸的父亲是不是姑蔑?其二,弥庸是吴王夫差的孙子,才叫王孙弥庸,还是指弥庸是一个姓王孙的将军?
刘佑平先生认为弥庸的父亲是姑蔑,可能是通过这段文字解读的。而笔者查阅《辞源》,姑蔑是古地名,1.春秋鲁地。2.春秋越地。故城在今浙江衢县境。此文中的姑蔑即指越地。《国语·越语上》:“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可见姑蔑在文中是地名。那么“姑蔑之旗”作何解释?
公元前年鲁定公十四年“”据笔者考证,应该是这一次越国的姑蔑族军在战场上夺取了弥庸之父的旗帜。春秋战国时期,交战获胜一方可取得败军旗帜为自己军队的旗帜,以夸战绩。直到鲁哀公十三年(前)六月,再爆发了“泓上之战”。这场战争是越王勾践十年以来的对吴国的第一次开战。上文这样翻译:
六月十一日,越王勾践征伐吴国。先遣部队一支由越国大夫、姑蔑首领畴无馀与另一位古讴越族首领讴阳率领的军队组成。吴军很快在郊外发现了先头部队。吴国留守军队的总指挥太子友以及王子地、王孙弥庸、寿於姚在泓上察看越国军队的动向。
王孙弥庸看见越国姑蔑族军在战场上夺取的弥庸父亲的旗帜出现了,即“姑蔑之旗”,情绪异常激动地说:“那可是我父亲的旗帜呀!我们不能见到仇人却不杀他们!”杜预注:“姑蔑,今东阳太末县。弥庸父为越所获,故姑蔑人得其旌旗。”因此笔者认同弥庸的父亲不是姑蔑。
《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书影
晋代史学家杜预、清代学者陈厚耀、常茂徕认为史书《左传》记载的夫差王之子,有太子友、王子姑曹、王子地,虽没有认定王孙弥庸是谁的儿子,但也没有否定王孙弥庸是吴王夫差的孙子。
有人认为弥庸是一个姓王孙的将军。东汉王符编撰《潜夫论·三十五卷·志氏姓》曰:“故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或氏于国,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或氏于志。若夫五帝三王之世,所谓号也;文、武、昭、景、成、宣、戴、桓,所谓谥也;齐、鲁、吴、楚、秦、晋、燕、赵,所谓国也;王氏、侯氏、王孙、公孙,所谓爵也;司马、司徒、中行、下军,所谓官也;”可见在春秋时期就有“王孙”的姓氏。如:王孙满(周朝大夫),《春秋左传注疏》记载中,出现的人物有王孙氏有:王孙骆(吴国大夫)、王孙游、王孙圉(楚国大夫)、王孙贾(卫国大夫)等。
前文中“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可以看出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前后顺序都是太子、王子、王孙的身份。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吴忠强宗长认为如果王孙弥庸只是一位姓王孙的将军,他绝对不敢违抗当时监国的太子友的军令,而且能够得到另一位王子——地的帮助。只能说明一件事情,王孙弥庸就是王的孙子,或者如同夫差系谱牒记载,弥庸就是太子友的儿子,才敢不听从太子友的劝阻贸然出兵,并得到叔叔王子地的帮助。笔者也赞同这样才解释得通,合乎情理。
笔者认为作文史研究,不仅要从古文中的语境分析,还要结合历史纵向、横向比较,不能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弥庸不是一位姓王孙的将军,他是吴王夫差的孙子——王孙弥庸。
让我们回到之前的话题。《徽谱》和《赣谱》记载弥庸是诸樊的5世孙,而《锡谱》上记载弥庸是季札的6世孙。到底哪个世系才是弥庸的真正血脉传承呢?
吴松金宗长有一篇“论吴芮为季扎后裔而非夫差之裔孙”发表在《吴芮文化文集》(第二卷)上,我认真分析了这篇论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江西诸多吴氏宗谱均记载夫差的生年为周景王十七年癸酉(公元前年),这与无锡祖地自如胜公相传下来的宗谱之记载是一致的,所以其生年是可信的。据锡谱载:诸樊生年为公元前年,季札生年为公元前年,阖闾生年为年,阖闾是在32岁生的夫差,所以夫差的生年是可信的。那么公元前年勾践伐吴时夫差年仅46岁,如以20岁时生太子友(或太子鸿),40岁时生孙子,也还只有六七岁,这么小的儿童能作为主将上阵打仗吗?吴松金宗长还认为季札世系里的弥庸只能是诩的儿子,而不是王孙弥庸将军。
据笔者考证,吴松金宗长的论证有几处是错误的。首先,在锡谱中诩的儿子是售,售的儿子才是弥庸。其次,历史文献和《徽谱》、《赣谱》老谱关于吴王夫差只是记载了卒年(公元前年),并没有记载夫差的生年,吴松金宗长说江西诸多吴氏宗谱均记载夫差生年的说法不实。其三,由此得到的计算方式错误。
查阅安徽、江西等地《吴氏宗谱》,据记载吴王寿梦生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年),诸樊生于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年)。按25年一代,夫差的生年应在公元前年左右。
到了阖闾为吴王时期,为了争夺越国的太湖流域,国家连年征战,造成了人口的急剧锐减。越国抵御吴国的进攻,死伤无数,人口也在急剧下降。所以越王勾践规定:男子二十不婚,女子十六不嫁,罪及父母。吴国于是也采取加快人口增殖、增加劳动力和兵源的早婚政策。吴国王室提前早婚,鼓励平民也早婚生子。因此夫差20至25岁前生太子友,太子友20岁前生弥庸,就不足为奇了。这样,公元前年勾践伐吴时,弥庸应是20多岁了,正是血气方刚,所以看到越军中的“姑蔑之旗”才敢不听从太子友的劝阻贸然出兵。这一年弥庸的祖父吴王夫差正举全国之兵北上与晋国争霸于河南封丘黄池,弥庸自然也就是王孙。
《锡谱》记载,季札生于周简王十年(公元前年),征生生于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启蕃生于周敬王九年(公元前年),诩生于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年),售生于周威烈王七年(公元前年),弥庸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的泓上之战过去92年这个弥庸才出生,可见与《左传》记载不符。
还有一种计算方式。《徽谱》记载的诸樊的生年(公元前年)到弥庸的生年(笔者推算为公元前年),4代人间隔92年,平均23岁一代。在当时早婚政策下,完全正常。再看《锡谱》,已知《锡谱》记载季札生于(公元前年),假设季札24岁生征生(公元前年),征生24岁生启蕃(公元前年),以此类推,弥庸生于公元前年,这个弥庸距离公元前年的泓上之战还有2年才出生。实际上季札子孙不属于王室成员,他们的父子传承平均数应该大于24岁一代。
综上所叙,是《锡谱》中的弥庸接错了世系。《徽谱》和《赣谱》记载的“诸樊---阖闾---夫差---友---弥庸”世系才是弥庸的真正血脉传承,因此吴芮是诸樊之后裔。
二、吴国灭亡时,太子友和弥庸没有被越王勾践杀害
左传》:“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文中没有用“斩”字,而是用“获”,乃是俘获之意,由此可见,泓上之战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并没有死,而是被在勾践指挥下的越军俘获了。勾践没有杀太子友、王孙弥庸二人的理由,笔者分析原因有三:
1.当年夫差灭越国之时没有杀勾践。
2.吴王夫差正举全国之兵北上与晋国争霸于河南封丘黄池,越国此时还没有灭吴的实力
3.留下二人是对于夫差率吴军回国后两军交战,越国如果战败,会有谈判的余地
再看《左传·哀公十三年》最后一段原文“王欲伐宋,杀其丈夫而囚其妇人。大宰嚭曰:可胜也,而弗能居也。乃归。冬,吴及越平。”意思是:吴王夫差想要攻打宋国,准备杀死那里的男人而囚禁妇女,太宰嚭说:“我们虽然可以战胜,但不能在那里久留。”吴王这才回国。(公元前年)冬季,吴国和越国讲和。
吴国讲和的原因是与晋国争霸劳民伤财,国力空虚,加上太子友和王孙弥庸在越国手上。越国讲和的原因是此时还没有绝对的实力战胜吴国,双方都想通过停战进入休养生息阶段。
如果勾践杀了太子友和王孙弥庸,以吴王夫差的性格绝对不会讲和的。何况勾践的身边有谋士范蠡的提醒,勾践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作为交换条件,吴国和越国讲和后,太子友和王孙弥庸应该回到了吴国。
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二十年,越王勾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从文中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可以看出两件事:1.勾践欲迁吴王夫差到舟山的一个小岛上,没有杀夫差,当然也就没有杀太子友、王孙弥庸的必要。2.孤老矣,说明夫差年龄很大了,他的孙子弥庸肯定早已长大成人,《史记》与《左传》在此互相印证。
三.吴国灭亡后,太子友或王孙弥庸避难于延陵
然而,关于太子友和王孙弥庸的下落,众多方志却有一个与《锡谱》完全不同的版本。
1.《东周列国志》说:“勾践……流其(吴王夫差)三子于(婺源)龙尾山,后人名其里为吴王里。”
2.宋代著名史志学家罗愿撰《新安志》其卷五原文:“吴村在县北七十里,有吴太子墓。”
3.查阅(宋)罗泌《路史卷十八·后纪九》原文:“越灭吴,流其三子,长曰鸿流婺源葬焉;(《寰宇记》婺源西七十五村葬处。名吴山。”
4.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撰《方舆记》云:昔吴王为越灭,句践流其三子,长子鸿逃于此死,因葬焉,遂名其葬处为吴山里。”长子鸿是指吴太子友。
5.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述:“吴太子墓在(婺源)县东80里。”
婺源吴山里
现查明,吴山里,又名湖山里,即今婺源县江湾镇所辖湖山村。吴太子墓位于该村村头,离江湾河水仅百步之远,旁有翠竹围绕,原有古樟三株,其中一樟,粗有三人合抱,内空洞。现已朽不复存在。吴山里素以山水秀丽,景色幽美而著称。
众多的史志学家都认为婺源县境内的太子墓就是太子友的墓。
7年11月20日,笔者到婺源参加“长沙王吴芮文化研究第三次联席会议”,坐出租车时与本地的一个司机闲聊,我问他婺源有哪些文物古迹,没想到他脱口而出“太子墓”,我很惊讶,就问他是否知道是哪位太子的墓?司机不假思索说是吴国太子友的墓,可见太子友的故事在婺源是家喻户晓。
公元年9月,江苏无锡成立《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此后十余年,国内外汇集到大统谱办公室的归宗谱牒。这里面有很多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宗谱,大家惊奇的发现,这些《徽谱》、《赣谱》、《鄂谱》里竟然隐藏了一个相同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二千四百多年前吴国灭亡后太子友、王孙弥庸的下落。有关太子友的记载竟然与《新安志》、《方舆记》、《路史》等方志完全吻合。
《石潭春晖堂宗谱》有一篇“吴氏外谱辨正”,原文如下:
客问余曰:“新安吴氏皆郡延陵,然阅翁谱系为太子友一支,友乃夫差之子,诸樊之玄孙,而延陵实季子食采之邑,季子乃诸樊之弟,翁郡安得称延陵意者?”“勾践得吴,心怀残忍功臣,且不得其死,安免敌国亡而不大索其后乱乎?是以姑曹更名鸿,逃之新安,別无所纪録,惟方与记载之則,友不得不藉延陵而逃也,新安延陵郡其始此乎?”余曰:“否祖有功,而宗有德,其来尙矣,况季子四世孙名售者,谱系续弥容,弥容为友之子,售乃昆弟,奚以续名,则续当作属弥容,既属售当以延陵称之,谱又书弥容子孙,直字子山者,从延陵季子玄孙以居观此,又不待辨而明矣,客疑始悉。”
这篇“吴氏外谱辨正”认为太子友最初避难于延陵,弥庸是友的儿子,季札四世孙售是友的昆弟,“奚以续名”就是指季札谱上接的世系其实是友的世系。
《石潭春晖堂宗谱》书影
宿松千一公宗支《吴氏宗谱》,关于弥庸的祖上世系却有两个记载,其一世次为:诸樊(19世)---阖闾---夫差---友---弥庸---句余---子山---涉(蹶由)---彰---穆---平---申---芮(31世)。其二世次为:季札(19世)---元庸---敬胜---友---弥庸---句余---子山---涉(蹶由)---彰---穆---平---申---芮(31世)。夫差之子“友”后有一条注释:“国亡逃于延陵”。而敬胜之子“友”后也有一条注释:“夫差幼子,国亡逃于延陵。延陵人思季札之义,因留家焉,后世遂以为延陵吴氏”。也就是说,夫差之子“友”与敬胜之子“友”同是一人即太子友。
与上述记载相同的还有潜山怀宁云二公宗支于嘉庆九年编修的《吴氏宗谱》、余干东源《吴氏家谱》、东乡县马桥《吴氏宗谱》等等。通过以上对不同朝代方志的记载,再结合不同地区《徽谱》的相同记载,由此可见吴王夫差亡国后,太子友或王孙弥庸最初避难于延陵。
公元前年,越王勾践发动了对吴国的最后战争,包围吴国都城达两年之久。在吴国快要亡国的前夜,夫差、太子友、王孙弥庸祖孙三代人对于国家的安危、家族的命运应该有一次长谈。泓上之战后太子友、王孙弥庸被俘的前车之鉴,吴王夫差应该认识到国家灭亡后,将来复国的希望是在儿子和孙子的肩上。所以在越军攻入吴都城之前,吴王夫差绝对会秘密安排太子友和王孙弥庸逃出去,但吴都城外已经被越国占领了,逃到哪里才安全?
吴国灭亡,太子友最初避难的地方是延陵,这里是季札的封地,因为季札当时是一个“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君子,让国知音,谦恭礼让的贤者之风被当世之人仰慕不已。虽然此时的季札已经去世12年了,但是他的高风亮节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孙。太子友最早逃难于延陵无疑是最佳选择,因为越王勾践不会到季札的封地来为难他的子孙。太子友的后世子孙为了报答叔祖季札家的大恩,所以认敬胜为祖也是情理之中。
四.认季札为血脉传承先祖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及家族命运的考量
《锡谱》记载吴芮出自季札系主要的依据有两点:
1.平春侯吴胜(《锡谱》作吴如胜)进呈给汉桓帝刘志的世系,即:季札(19世)---征生---启蕃---诩---售---弥庸---句余---涉(蹶由)---申---芮(28世)---臣---回---右---羗---衍陵---全---隆---复兴---章---汉---成---旦---如胜---(允佐、允承)
2.吴郡太守糜豹撰《如胜吴公修辑世系序》
笔者认为上述这两个依据值得商榷。
其一.汉代家传《世系》与宋代以后的宗谱概念不同
族谱亦称家谱。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这时候的家谱实际上就是家传《世系》,就是介绍先祖历代的血缘传承关系的图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吊线图”。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宋代以后,修谱之风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
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并且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