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炳晃人生履历
易炳晃,男,湖泽水川人。
年,出生于湖泽水川普通农户家庭。
-,20-37岁的青壮年时期,历经丧父、丧母,下有两个兄弟,为谋生,从事学馆老师、风水师多项职业,一边挣钱养家一边苦读备考。
年,38岁,在省考中中举。
年,41岁,中进士。
-年,步入仕途,在河北南皮、曲阳、获鹿、博野、丰润、容城六县当知县。
-年,57岁时告病还乡,晚年热心公益,往来宜春、分宜县城、水川,投身易氏族谱重修、宗祠维护、易氏先人墓地的保护等工作,捐资捐产资助易氏莘莘学子。以76岁的高龄于水川去世,与父母合葬于笔架山下。
在科举考试作为寒门子弟唯一向上流动通道的时代,湖泽历史上出过科考成绩跻身全国50强的学霸吗?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来讲讲湖泽历史上最会读书的人,看了这篇文章,湖泽人在介绍家乡时也可以自豪地宣告:这里也是出过进士的。
水川人易炳晃是湖泽出过的唯一一名进士。(有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在7月30日推出的《湖泽人必知的民间传说(二)》文章中,写到尚睦开基人罗恪是明永乐九年进士,笔者在这里做个更正,经查阅这一年的进士榜和相关资料,罗恪参加乡试中举后,即任山西参议,没有继续参加科考,因此进士之说为笔误)在清道光十五年,公元年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名考生脱颖而出、荣登金榜,一甲是大家熟悉的科考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易炳晃进入二甲进士榜的第30名,也就是说,在年这场全国性的科举考试中,他位列第33名,距离分宜上一次考中进士已过去了三十年。那一年,他41岁。从分宜湖泽走出的普通农家子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正式踏入仕途。
易氏老宅
01
有个明事理的好爸爸
年,易炳晃出生于水川村一个贫寒的农户家庭,随后几年,这个家庭又陆续添了两个儿子。易炳晃的父亲靠种田艰难维持一家五口的生计。
虽然只是一个农民,但易炳晃的父亲有见识、明事理。水川易家由宜春迁来,祖上自唐时起,出过状元,历朝历代才人辈出,出了20多名进士。这些事情都在族谱上记着,易父略识字,看得多了、记在心里。
科举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拼的是才学,还有家境。家境殷实的子弟坐拥最好的教育资源,有名师授业解惑,无衣食之忧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得不承认,贫苦人家的孩子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易家贫寒,不仅无力供孩子专事读书,还要帮着家里做农活,读书的时间都难以保证,寒门难出贵子。这些道理,易父也懂。尽管如此,要改变命运,科考取仕是唯一的出路。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易父四处打听名师,将易炳晃送去受教。在读书这件事上,三兄弟中易炳晃最先上道。就这样,易炳晃一边帮着家里做事一边读书,学业慢慢进步。
易父的明事理还表现在以身示范给了易炳晃良好的家风家教。易父继承了父亲积德行善、清白传家的家风,为人公道正派,热心为乡民化解纠纷、排忧解难,在乡里口碑很好。乡里的老人预言,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易氏后代肯定会出大人物。除了督促易炳晃的学业,平日里易父时常教导他如何为人为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易炳晃逐渐成长成熟。
这一片池塘菜地曾是易炳晃及后人的住房所在地
02
蛰伏期的拼命三郎
20岁生日那天,弱冠之年的易炳晃永远失去了父亲。
易炳晃对父亲的感情很深,在他的自述文章《六十初自度寿叙》里说到,每年生日那天,易炳晃又喜又悲,喜的是这一天是父母亲生他的日子,悲的是这天是父亲去世的日子,随着年龄渐长,对父亲的怀念越深。父亲临终时的言语、神情多年后还历历在目,临终那天还记得他的生日,叮嘱他去祠堂敬祖,平日里为人为子之道要牢记在心,身为长子长兄,要担负起照顾两个弟弟和年老母亲的责任。
对于当时只有二十岁的易炳晃来说,遭遇丧父无异于一场大难,这个家以后要全靠他撑起了!自己的学业还不够精进,三弟的课业要人辅导,农活家事等着料理,一家人还要吃饭,经济的压力、考试的压力、精神的压力一齐压在这个年轻人的心头。易炳晃的母亲时常和他一起回忆父亲在世时对他的期望,如何省吃俭用也要给他请老师,以此勉励他,眼下虽然艰苦,但还需用功读书不可松懈。
一边用功备考,辅导弟弟课业,一边还要挣钱养家。易炳晃找了一份在尚睦学馆教书的活,离家不远便于照顾。所幸,在易炳晃的扶持下,三弟得以进入县学深造,因为成绩优秀,学校提供膳食补贴,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易炳晃开始认真为自己的科考做准备,首先是筹集赴考费用,学馆先生收入有限,他辞去了教职,自学阴阳历算、风水知识,学有所得后背着行李、书箱云游相邻几县山水之中,白天风尘仆仆给人看相、看风水挣钱,晚上灯下用功苦读,三十而立,白+黑的拼命三郎,历经生活的磨练,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03
一朝成名天下知
好远总会垂青最努力的人。
年,38岁的易炳晃在乡试中中举,一鼓作气赴京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车行安庆时遇到暴雨,衣物书籍尽被打湿,只好买来柴火烘干。一路颠簸狼狈到了京城,但是初试落榜,开弓没有回头箭,易炳晃决定留京继续攻读,准备下一次的会试。在人生地不熟的京城,屡屡遭受资金匮乏的困苦,还好上天眷顾,两年后,41岁的易炳晃考中进士。
中进士,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梦想,走到这一步,易炳晃已过了不惑之年,可以说是大器晚成,与别人相比,他肯定不是天资最聪颖的,但在志向之坚、努力之深上不遑他让。
年,易炳晃被分配到直隶(今河北省)任职,历任六县县令,开始了15年的宦海生涯,这个从湖泽水川走出的知县,任上表现如何、晚年又是怎样度过的,欲知后事,留待下回分解。
易炳晃自述平生
文字:曾甜甜
图片:曾甜甜
编辑:蔡波
审稿:付小伟
投稿邮箱:hz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