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处士还金井碑记
翰林院侍讲冯琦北海
博野徐氏,自光州、灵邱两公①而始著,及方伯公②而兹大,至太史公③而称世家,其发祥则本于高祖处士君还金积庆云。
①光州、灵邱两公:徐恭的孙子徐凤、徐鸾为嘉靖癸卯科同科举人,曾在光州、灵邱任职。
②方伯公:徐恭的曾孙徐行曾任河南左布政使。明清时布政使雅称方伯。
③太史公:徐恭的玄孙徐联芳,曾任翰林院修撰。因修史由翰林院负责,故翰林也称太史。
处士讳恭,居邑东南淋漓村,尝过蠡吾,或遗金邸舍,公得之,立而须其人,不至,明日复就其所,则主人以亡金者讼被逮矣,处士尽以其金还之,立出主人,主人叩头谢曰:“微处士,且无死所。”尝自灌园遇客负囊芘(bì)①于园树之荫,亟索泉水饮之,遗其囊去,去二十里号而反,曰:“吾囊中所输官金三百也,不意亡去,即捐躯鬻(yù)妻子未能尝兹负也。”处士尽出其金还之,客大喜过望,割其半以谢处士,辞不受。客再拜吁祝曰:“愿徐氏世有贤子孙。”博野令朱君扁其堂曰:“贻穀(ɡǔ)”,而道路过者莫不指其井曰:“此徐处士还遗金地也。”
①芘,同庇,遮蔽。
于是,孙、曾识以碑而属余记之。余谓世之降也,天下智尽能索以兢锥刀之末,惟倜傥好义之伦,乃能绝甘捐利而好行其德。然为德易耳,而不以为德,则难于之门、王之堂①,是为德者也。既已为德,则何蕲(qí)②责报于天,人之情也。若处士还金时,岂复为后世子孙计,望其奕叶显荣哉?人有金而失之,吾以还之而一无所取,其不责报于天?明矣!此其意殆不以为德者耶?吾窃以为近道矣。
①本句应遗漏了“公”字。应为:然为德易耳,而不以为德,则难于公之门、王之堂,是为德者也。“公之门,王之堂”指国家有司官吏。今南林里村民中心院内石碑碑文亦缺“公”字,存疑备考。
②蕲:通“祈”,祈求。
尝观世事,佹(guǐ)而得之,保而有之,皆寄也。譬之蕉鹿梦①焉,失者与得者皆幻也。万态交相嬗(shàn)代不有失也,何以得之?天下熙熙攘攘以相兢者,皆遗金之类也。充还金之义,即无所往而不为寄也。余与太史游最久,太史好神仙,自以为得之,去富贵如敝蹝(xǐ)②,自为太史供奉垂三十年,甫擢参藩,而遽拂衣归里,以为官者倏然往倏然来而已,不足以羁达人之迹而婴性命之情,嗟乎!太史于道其有合耶?或亦其高祖之流风也欤?万历壬辰夏五月立。
①蕉鹿梦,出自《列子集注》,比喻虚幻迷离、得失无常,以及稀里糊涂、犹如做梦的状况。原文大意:郑国有个樵夫野外砍柴时打死一只鹿,把鹿藏了起来,但是很快忘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是做梦,一边走还一边叨唠。路上有人听到了,找到了鹿,对老婆说:“有个砍柴的说梦见打死了一只鹿,却忘记了藏在什么地方,我去找找看竟真的找到了鹿,看来他的梦是真的。”他老婆说:“是你在做梦吧,这附近哪儿有樵夫啊,现在你得了鹿,是你的梦成真了吧?”他说:“反正我们真的得了只鹿,管它是他做梦还是我做梦。”樵夫回家后晚上梦到了藏鹿的地方,又梦到拿走鹿的人。第二天一大早,就依着所做的梦去找,找到了那人和鹿。俩人争执不下,就闹到士师那里。士师说:“你真的得到鹿,却以为是做梦。他得到了鹿,而他老婆说是他梦中得了别人的鹿,不算拿别人的鹿。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清,现在只有一只鹿,你们俩就平分吧。”郑国国君和国相谈起这个案子,询问国相的意思。国相说:“梦和不梦,我也辨别不清。想辨别究竟是觉醒还是做梦,只有黄帝和孔子才能做到。如今黄帝和孔子都死了,还有谁分辨得清呢?姑且按照士师的判决就可以了。”
②蹝,草鞋。
郑文林感谢您的支持。